工商時報【主筆室】教育部日前公布108學年度的博士班招生,有113個博士班的招生人數是0或1人,顯示博士班的招生狀況相當不佳。由於高等教育的人才養成不易,若以此推估我國未來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不禁令人憂心。其實國內博士人才短缺議題已討論多時。10月初科技部召開「科學發展策略諮議會議」,以「科研人才培育策略」與「各科學領域發展重點及推動策略」為兩大主軸,期匯聚各方意見,解決我國科研發展面臨的人才危機,並據此作為向行政院爭取增加基礎研究預算的說帖。據統計,我國近年博士生人數逐年減少,101年至106年博士生人數減少13%,而科技類博士生人數下滑幅度更高達22%;其中,工程及工業學門及資通訊科技學門的博士生流失最為嚴重,分別減少26%和34%。若此趨勢持續蔓延,我國科研及產業發展將在不久的未來面臨因高階人才短缺而無以為繼的重大挑戰。前述博士班招生短缺問題並非新興議題。受到就業市場謀職不易的影響,早已衝擊學子們進一步追求博士訓練的意願。而此現象不僅出現在報考國內的博士班,近年申請教育部公費留學的報名人數也呈現同步下滑的趨勢。據統計,101年度申請公費留學有1,011人,105年度報名人數僅剩下573人,減少43%,倘若再進一步區分報考碩博士班的人數,則國人出國攻讀博士的情況恐怕更加慘不忍睹。雖然高等教育並非義務教育,追求高階學歷者的人數消長,反映的是整體社會對於投資知識資本所獲得的預期報酬率(包含待遇與形象)的綜合決策。然從國家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們認為政府必須嚴肅面對未來我國博士人才短缺所造成的長遠衝擊。倘若仍抱持著且戰且走的心態,屆時恐將面臨國家競爭力難以逆轉的永久性崩壞。事實上,科技專業人才短缺並非我國特有的現象,但我國所面臨的挑戰特別嚴峻。即便如美國這樣具有高度創新能量的社會,同樣面臨著STEM人才(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 STEM)的短缺問題。另一方面,近年美國科技產業景氣大好,使得美國本土研究生繼續攻讀STEM領域的人數受到衝擊。舉例而言,在一向被認為是美國尖牙企業(FAAMG)人才庫的電腦科學領域中,美國本土研究生的比例就相當稀少。根據美國計算研究會(CRA)的調查,近年在電腦科學領域中,美國本土的博士後研究員僅有36%,而碩士生僅約32%。儘管台美同樣面臨高階人才短缺問題,但兩國的差異點在於:我國科技高階人才短缺屬於源頭枯竭加上引流不足;反觀美國,雖然其本國籍學生追求高階博士訓練的比例較低,但美國仍能憑藉其享譽全球的高教體制,持續吸引為數可觀的人才前往留學深造並為其所用,再加上美國高科技產業與新創氛圍發達,其發展挑戰並不若我國這般嚴峻。面對日漸嚴峻的人才斷層危機,我們認為,政府首要工作是重新檢視部會的分工與資源分配。綜觀目前部會推出有關博士人才的相關政策中,教育部、經濟部和科技部皆各有其政策工具與主張。然就部會的分工來看,教育部負責我國教育發展的百年大計,理當是我國人才政策擬定的主角。科技部則負有我國科技發展的任務,攸關我國科研實力的提升與累積。而經濟部的政策則與我國產業發展高度相關。固然科技與產業發展的根本元素與人才密不可分,然就務實解決我國博士人才培育的角度觀察,目前各部會的資源運用過於分散,分工有餘但合作不足。以目前教育部所推出的「產學合作培育博士級研發人才計畫(簡稱產學博士)」為例,此計畫的立意良好,但若能克服預算資源及其他客觀條件限制,才可望使政策效益有進一步的加乘擴散。產學博士培育的關鍵成功因素有四:政府、學校、業者及學生。據了解,目前教育部給予的經費對學校及教師並無誘因,而學生所獲得的經費支持亦相當有限。再者,除少數有能力尋找業界合作的教師之外(通常為資深教授),對於其他多數教授而言,想找業者合作共同培育產學博士,往往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我們建議,政府應統合既有博士人才培育的相關預算,由科技預算挹注教育部擴大對產學博士的經費支持,全面提升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參與誘因(例如給予積極推動產學博士培育的學校和教師額外的經費補貼、給予學生學雜費全額補助)。另一方面,經濟部或科技部(科學園區)可協助教育部解決學校教師尋找合作廠商的困難,而政府研發法人亦可扮演中介角色,產學研協力合作,共同培育我國未來科研與產業發展所需之高階人才。


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
. . .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s37jssr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